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突出表现。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激发了人们探求新的理想社会的需求,也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的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1804—1872)。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观点。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l—1858)。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物质依据,阶级力量和现实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在经历了早期的捣毁机器、烧毁工厂以及采取罢工等形式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等经济斗争之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逐步上升到政治水平。
19世纪30—40年代所发生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总之,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构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